我一直在苦苦思索一种线上与线下结合的可能,曾经与W君讨论过iphone在新加坡的一个应用。在我口沫横飞的谈及人人动手,实时地贡献全岛的打折促销信息的时候,我似乎忘记了这样的一个事实:谁会去贡献,贡献了有什么好处,如何保证贡献的真实性?你到底是做平台?还是想做打折信息汇总仓库,既然是仓库,那么信息从哪里来?指望新加坡几乎人手一台的街机iphone去拍照,然后上传?要知道维基百科,20%的人贡献了80%的内容,而维基的活跃的用户只有不到5%。

今天我想到了Timeout与豆瓣城市。如果你仔细看,Tiemout就是打包卖信息仓库的,而豆瓣城市就是卖平台的。Timeout用城市作为切入的主题,一座城市,吃喝拉撒玩,外加小清新的旅游,团购,音乐,电影,书籍,完全一网打尽的态势。再加上它主打月刊杂志与线上广告,收入相比线下为主,线上为辅吧。如Timeout的定位,一个城市的消费导刊,有编辑,有校对,有审核,所有都做对了,只是,还不够快(最近出了一个ipad版的app,算是往电子期刊迈进了)。并且没有交互性,群众参与性不强。而它的各个板块,用了tag技术,更新上会有一定优势;同时利用了google 地图进行活动地点定位。横轴上使用活动分类(影视,音乐,书籍等),纵轴上使用时间与地点两个维度,还增加了一个最佳排行(这个增加互动性很有趣)。横轴的介绍都是编辑的杰作,纵轴的时间,地点与具体位置信息就全部打tag,我想这部分是实时信息贡献的最大一环,而横轴各种分类的介绍是杂志的最大一环。

再看看豆瓣城市,强调平台的作用,城市的贡献由每一个豆瓣用户构成。为了避免松散的结构,也加入了主办方与线下商户入驻,而活动也加入了审核要素。但它缺少timeout固定的阅读用户群与专门的编辑群;而同城的主体以活动(事件)作为主线,活动的创办由豆瓣用户自我完成。虽然也做了横向分类比如音乐/演出,电影,沙龙,展览等,同时通过豆瓣小组这种天涯论坛讨论模式加强这种交流与联系,但在时效性,专业程度与效率方面依然没有突出地理位置信息应用的优势,而城市这种有着强烈地域性概念并没有在豆瓣城市得到充分发挥,或者说线上与线下的充分发挥。我看豆瓣北京还推出了团购与豆瓣商家,算是一种线下商业模式的结合吧。

但我有一个小小的担心,在中国这种匿名化的网络环境下,线上与线下必然会面临一个诚信与欺诈的问题,有什么样的机制可以既让用户保护自己的隐私(大家心底都这样认为,只要把隐私信息放在网上终究是不安全的),又可以充分保证诚信问题呢?但现在大家普遍接受的支付宝与网上商城购物,其实际上早已获取了用户的关键信息(联系人,联系地址,联系方式),想想京东可以拿他们做什么,就知道为什么现在B-TO-C如此疯狂了。

不过,豆瓣城市与Timeout的结合看来是势不可挡了。

AD